泰柬軍事衝突動因何在?
7月24日清晨,泰國空軍6架F-16戰機越境空襲柬埔寨奧多棉吉省崇安瑪軍事基地,摧毀柬軍兩處指揮部。同日下午,泰方軍機又對柬埔寨發動第二輪攻勢。柬埔寨則以BM-21火箭炮還擊,擊中泰國素林府居民區,引發加油站爆炸與連環火災。26日淩晨,泰軍對柬埔寨菩薩省多處地點發動五次炮擊,造成數十名軍民死傷。泰國緊急疏散邊境86個村莊約4萬居民,柬方邊境地區數萬名居民也被迫撤離至安全區域。柬埔寨宣佈將與泰國外交關係降至代辦級,雙方溝通渠道幾近中斷。
這輪衝突的導火索是一名泰國士兵于7月16日在兩國邊境爭議區踩中地雷致右腿截肢。泰方指控柬方“新布設地雷”違反國際公約,柬方則稱該處地雷為“歷史遺留”。7月23日,泰國召回駐柬埔寨大使、驅逐柬埔寨外交官,兩國外交關係陷入冰點。7月24日,雙方交火,兩國對抗從外交層面升級為軍事衝突。
此次柬泰衝突升級有著深層次的動因,可謂是兩國百年積怨與內政危機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源於殖民遺産爭議。衝突核心圍繞柏威夏寺周邊4.6平方公里未勘定領土。該區域的民族主義情緒極易觸發——2011年曾爆發致34人死亡的武裝衝突。另一方面源於國內政治危機。泰國代理總理普坦因前總理佩通坦“通敵錄音門”事件剛剛上任,正面臨來自軍方與在野黨的雙重壓力。空襲成為其重塑權威、爭取軍方支援的關鍵籌碼。被停職的佩通坦也含淚指控柬方“先開火”,宣稱“談判時間已結束”。而柬埔寨參議院主席洪森在衝突爆發後24小時內連發三文痛斥泰國“侵略”,延續其對泰國的強硬風格,希望借此鞏固洪瑪奈新政權的民意基礎。
柬泰爭端呈現出從“週期性摩擦”到“系統性危機”演變的趨勢。衝突爆發後,地區安全局勢驟然緊張,柬泰兩國旅遊業、跨境電商和農業貿易均遭受嚴重衝擊;雙方邊境城市的市場、加油站及中小企業紛紛停工;國際投資者對泰柬經濟合作持觀望態度;油價與棕櫚油價格在短期內出現大幅波動;泰國股市和泰銖連續兩天下跌。柬埔寨副首相召集中美等多國使節通報局勢,強調希望和平解決當前衝突的立場,而泰國則尋求國際輿論支援。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正在為調停斡旋作出積極努力。東盟秘書處及聯合國安理會均已表達高度關切,呼籲兩國保持克制;東盟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已分別與柬泰兩國領導人通話,呼籲雙方立即停火;聯合國安理會25日就泰柬邊境衝突召開閉門會議。但由於東盟長期奉行“不干涉內政”原則,國際社會的調停努力可能收效甚微。而且,柬泰兩國內部的民族主義也擠壓了雙方妥協的空間。
柬泰雙方如未能儘快達成臨時停火,邊境局勢或有進一步惡化的風險,甚至可能由此引發全面地面衝突。目前,泰國宣佈在部分與柬埔寨接壤地區實施戒嚴。雙方軍事對峙在短期內難以結束,邊境炮戰恐將常態化。
衝突的升級是各方都不願看到的。在國際社會的積極斡旋下,希望柬泰雙方抓住短暫的停火窗口,限制軍事行動規模,防止衝突的進一步擴大。而從長遠來看,東盟應當考慮升級《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爭端解決條款,並設立常設衝突調停委員會,以便在成員國之間發生嚴重糾紛時能夠發揮更有效的調停作用。【作者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趙申洪】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