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剛剛在“大罷免”運動中碰了一鼻子灰的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又吃了美國的“閉門羹”。據英國《金融時報》7月29日報道,賴清德本計劃8月“出訪”巴拉圭、瓜地馬拉和貝里斯,並期盼“過境”美國,但遭到美方拒絕。折了面子的賴清德當局隨即找補稱,考慮到“台灣南部風災災後恢復、與美國關稅談判及地區形勢”等因素,近期暫無海外訪問安排。
按照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197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方斷絕同台灣的所謂“外交關係”,撤走駐臺美軍,終止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在此基礎上,美國只同台灣地區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這些原則構成了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也是兩國關係得以發展的前提。
然而,出於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考量,美國屢屢在台灣問題上背棄承諾,軍事上不斷對臺出售武器,外交上極力幫助台灣當局拓展“國際空間”。其中,以“過境”為名,安排臺地區領導人竄訪,就是美國在外交上打“台灣牌”,為“台獨”勢力站臺吶喊的典型案例。台灣媒體甚至給“過境”美國劃分了四個“等級”:第一級是“過境”紐約,且要看停留時間,能不能過夜;第二級是“過境”洛杉磯、舊金山這類有大批華人居住的大城市;第三級是“過境”邁阿密、西雅圖等城市;第四級是過境阿拉斯加、夏威夷和關島等美國本土以外的地區。四個“等級”反映了美方對臺人員“過境”事宜的重視程度,以及美國在不同階段對臺支援的力度與姿態。可見在“過境”問題上,絕非美方所稱“出於對長途旅行的安全、舒適、便利等因素,為臺當局人員行個方便”這麼簡單。
此次拒絕賴清德“過境”,是美國為中美經貿會談營造良好氛圍的權宜之計。7月28日至29日,中美經貿會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此前在日內瓦、倫敦的會談中,雙方坦誠交流,就取消加徵關稅和貿易限制等方面深入交換意見。國際社會普遍期待這次會談能夠繼續落實中美兩國元首6月5日通話重要共識,鞏固此前會談成果,為最終達成全面貿易協議鋪路。在此背景下,若美國此時安排賴清德“過境”,必將觸碰中國底線,破壞雙方來之不易的友好氛圍。
由此可見,在“過境”問題上,美方絕非像其國務院發言人所稱的那樣,認為“符合慣例”“符合美國對臺政策”,而是明知會觸碰中國的底線紅線,還堅持當作手中的一張牌,在需要對華示強的時候打一下,在想要對華緩和的時候引而不發。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稱,賴清德的“過境”計劃並非取消,而是會在今年晚些時候另行安排。結合美方以往做法,這種可能性的確存在。
回顧中美關係數十年的風風雨雨,每一次重大波折,皆是美方出於各種目的,以台灣問題等為籌碼,給中國添亂添堵造成的。中美各領域合作皆以相互尊重為基礎,一旦這一基礎遭到破壞,兩國之間的合作也將難以進行。美方若有心與中國長期“停戰”,達成所謂的“大協議”,就應該摒棄“以臺制華”的執念,將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真正落到實處,徹底斷絕與台灣方面的任何官方往來。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