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民政部“何方家國: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縱橫”主題宣傳活動在山東泰安舉行。來自20余家中央和地方主要新聞媒體、行業媒體的編輯記者,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參與了活動。
採訪團先後前往大汶口遺址博物館、明石橋、泰安古博城遺址、東平縣戴村壩等具有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價值的代表性場所開展調研。通過實地走訪,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傳統和治理智慧,為行政區劃工作提供歷史文化支撐。
何方家國,解碼中國行政區劃裏的文明密碼
行政區劃是國家治理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空間制度安排,既是國家統一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標識,也承載著民族記憶、歷史文脈與治理智慧。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行政區劃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多次強調要把區劃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放到更重要位置,全面總結區劃歷史沿革和經驗規律。
今年以來,民政部聚焦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系統推進傳承保護工作。在研究層面,深化行政區劃歷史文化梳理,建立“區劃沿革家譜”,深度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傳統和治理智慧,築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域空間基石;在宣傳層面,部署開展“何方家國: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縱橫”主題宣傳活動,通過豐富載體形式,在全社會營造尊重歷史傳承、強化文脈賡續、啟迪“何方家國”深層情懷的良好氛圍;在協同層面,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協同加強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和地名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通知》,以古衙署、古界樁、古碑刻等承載區劃與地名記憶的不可移動文物為重點,試點建立區劃地名文物名錄,推動各地通過“區劃地名+文物”融合路徑,將區劃地名文物納入文物主題遊徑、舉辦專題展覽、在博物館設置專區等,既豐富文旅消費業態,又讓歷史文化“可觀可感”。
“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鮮明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等突出特性。”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胡恒表示,行政區劃既有變化的一面,也有延續性的一面,從歷史談起才能知其從何而來,如何發展。
文脈傳承,山東省激活區劃地名文化新動能
在山東省,區劃地名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創新舉措頻出,亮點紛呈。棗莊市率先打造全國首個區劃地名文化主題高速服務區,讓往來旅客在休憩之餘感受地名文化魅力;威海市創新建設行政區劃文化教育平臺,以數字化手段活化歷史文脈;泰安市深入挖掘“九省禦道”等歷史典故,將區劃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新動能;在大汶口遺址博物館,泰安市泰山區萬官路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小小講解員”暑期文化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沉浸式體驗,學生們不僅深入了解了館藏文物,更在傳播家鄉文化的過程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
在創新載體建設的同時,山東省更注重構建系統化的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打造“泰汶神韻”區劃地名文化品牌,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區劃地名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全省範圍內,350支地名文化志願服務隊活躍在基層與各縣市區聯動打造“泰有名”“千年古縣 水韻東平”等品牌矩陣,深入挖掘區劃沿革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傳統和治理智慧,讓歷史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築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域空間基石,使行政區劃成為承載民族記憶、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在泰安市泰山區、聊城市東昌府區等地打造區劃地名文化主題街區,泰安市依託“紅門路—岱廟—通天街”歷史文化街區,在仰聖街、後營街、考棚街、運糧街等千年古城區域,打造“何方家國”主題街區。
從頂層設計到“地方經驗”,讓區劃歷史彰顯文化時代價值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民政部積極推動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北京、內蒙古、遼寧、江西、四川、海南、甘肅等17個省區市印發有關文件,建立聯合審核機制,將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評估論證列入行政區劃變更專項評估內容;上海、安徽、廣西等13個省區市已將500多個行政區劃納入地名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下一步,民政部將持續強化頂層設計,從完善制度保障、深化理論研究、建立標識體系、創新傳播範式、促進活化利用等方面持續發力。同步推動行政區劃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地方實踐,總結“地方經驗”與“實踐路徑”,讓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在傳承保護中彰顯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