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澳洲行:促成中企拿大单 分享产能合作红包
在天津市北辰區,一場關於生命的修復與重生,正悄然書寫著動人的詩篇。這裡沒有肅穆的病房,卻有滿溢溫情的社區花園;這裡沒有刻板的康復訓練,卻有喚醒靈魂的春風細雨。當精神障礙的陰霾曾籠罩無數家庭時,北辰人以愛為經緯,織就一張名為“精康融合”的溫暖之網,讓3866顆心靈在此重拾光芒,讓康復之路化作一曲充滿希望的田園牧歌。
近年來,北辰區聚焦精神障礙患者康復需求,以“精康融合行動”為抓手,創新打造“專業服務+社區支援+家庭互助”三位一體康復模式,通過黨建引領、資源整合、專業賦能、同伴互助多維度創新,為精神障礙患者搭建起一座“從醫院到社區、從封閉到開放、從康復到回歸”的溫暖橋梁。在這裡,患者不再是被疾病困住的“孤島”,而是被社會接納、被專業護航、被同伴激勵“向陽而生”的生命個體。
北辰區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項目起步于2020年,經過數年努力,如今迎來了全面升級。到2024年底,全區已建立16個康復點位,實現鎮街全覆蓋。同時,北辰區被民政部確定為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項目全國試點,標誌著北辰區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截至目前,全區累計服務登記患者3866名,其中3479人接受康復服務,預計2025年底1200人獲得規範康復支援,康復服務規範率達60%以上,為全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工作提供了“北辰路徑”和“北辰樣本”,一幅“康復有支撐、融入有溫度”的民生畫卷正在北辰大地徐徐展開。
來自中國香港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專家正在康復中心給社工講課
黨建引領:織就服務之網,點亮歸途星光
北辰區精神障礙社區康復工作始終以黨建引領為“紅色引擎”。區委、區政府將“精康融合行動”納入基層治理重要內容,建立“黨組織領導、民政牽頭、部門協同、專業支撐、社會參與、社區依託”精康融合工作體系,健全財政、衛健、殘聯等相關部門協同聯動工作格局,構建“2+N”綜合服務網路,在社區試點選擇和服務患者篩選、社會組織培育等工作,確保康復服務“精準滴灌”。
走進北辰區璟悅府社區,一座面積700平方米的區級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中心格外醒目。這裡不僅是康復訓練的“主陣地”,更是患者融入社會的“轉机站”。安津馨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高明介紹説:“中心配備了心理輔導室、職業訓練工坊、農療體驗區等功能分區,通過‘線上+線下’雙軌服務,為患者提供個性化康復方案。”此外,依託全區16個康復點位,形成“區級中心輻射、街鎮站點延伸”的服務網路,讓農村患者也能享受到便捷優質的康復資源。
康復患者的畫作
41歲的張女士(化名)曾因精神疾病長期困在家中,不願與人交流。自從加入璟悅府社區康復服務中心後,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週三的插花課上,她總是第一個來到教室,認真聆聽花藝老師的講解,從修剪花枝到搭配色彩,逐漸展現出驚人的天賦。“以前總覺得活著沒意思,現在每次做完花束,心裏就特別踏實。”她笑著説。如今,她的插花作品多次在社區展覽中展出,還通過服務中心電商平臺銷往周邊社區,她還用賺到的“工資”給母親買了生日禮物。張女士的轉變,正是北辰區“全鏈條”康復網路帶來的真實改變。
專業賦能:智慧澆灌心田,喚醒生命潛能
專業能力是社區康復的“硬支撐”。北辰區通過搭建智慧化資訊系統、組建專家督導團隊、實施崗前培訓“三駕馬車”,為服務提質增效注入動力。
在安津馨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一套智慧管理系統實時記錄著每位康復對象的評估數據、訓練進度和情緒變化。系統通過基線評估、過程跟蹤、效果分析,為工作人員提供精準干預依據。“以前服務靠經驗,現在靠數據。系統能預警風險,還能生成個性化康復方案,效率提升了好幾倍。”中心負責人楊旭指著電腦螢幕上的動態圖表説。
與此同時,北辰區還建立了一支“專業+兼職”的服務隊伍。38名專職工作人員、16名精防醫生及民政、殘聯相關工作人員,全部通過了崗前培訓及精神健康急救考核。每年不少於20小時的繼續教育,涵蓋精康法規、風險評估、居家指導等內容,確保團隊始終“充電”線上。專家督導團定期開展質控管理、個案檢視會議,針對特殊案例提供“一對一”指導,形成“培訓-實踐-督導-優化”的良性閉環。
22歲的小陳(化名)因抑鬱症休學兩年,整日沉迷遊戲,與家人關係緊張。在加入服務中心的烘焙坊後,他的人生軌跡悄然轉變。從揉麵糰到裝飾蛋糕,他逐漸找到了樂趣。“剛開始手抖得厲害,連稱量麵粉都掌握不好。”他回憶道。經過三個月訓練,小陳不僅能獨立完成曲奇餅乾製作,還設計出兩款暢銷産品。如今,他每月通過“陽光工坊”項目獲得固定收入,家人驚喜地發現,他不僅主動承擔家務,笑容也越來越多。“感覺自己不再是家裏的‘累贅’了,還能為社會創造價值。”小陳的這句話,道出了無數康復者的心聲。
康復中心內,社工們正在教康復患者做花藝
同伴支援:靈魂同頻共振,奏響生命樂章
“同伴支援”是北辰區康復服務中最具溫度的創新。在這裡,康復者不再是被動接受服務的“客體”,而是主動傳遞希望的“主體”。通過選拔和培訓,一批有康復經驗的“明星輔導員”走上舞臺,用親身經歷點燃他人生命。
在瑞景社區的同伴之家,每週的書法課上總能看到輔導員李紅(化名)的身影。這位有著27年病史的患者,從曾經的“封閉自我”到如今帶領同伴書寫希望,她的蛻變正是同伴支援的最佳詮釋。“當我第一次站在同伴面前分享康復故事時,手抖得厲害。但大家的掌聲讓我明白,我的經歷能給人力量。”李紅如今已能從容組織活動,她的水彩畫作品還在社區展覽中展出。
北辰區創新推出“積分兌換+物質激勵+免費接送”機制,破解農村患者上站難題。在涉農社區,患者通過參與農療種植、養殖技能培訓,不僅掌握謀生本領,更重拾生活尊嚴。村民老趙在“農療”項目中種植的蔬菜首次上市時,激動地説:“沒想到我這個‘病人’還能靠雙手掙錢,感覺自己又成了有用的人!”
康復患者在雙口鎮的農療基地採摘作物
在北辰區雙口鎮,58歲的老趙曾因躁鬱症長期依賴藥物,性格暴躁,家人不堪其擾。加入農療項目後,他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從翻地、播種到採摘,一步步掌握蔬菜種植技能。去年秋天,他種植的菠菜、香菜首次在社區集市售賣,當天收入200多元。捧著鈔票的他熱淚盈眶:“原來我還能幹活!這比吃藥管用多了。”如今,老趙不僅承包了社區兩塊菜地,還主動教其他患者種植技巧,成了農療基地的“明星學員”。
多元融合:搭建彩虹之橋,通往回歸坦途
北辰區將目光投向康復的“最後一公里”——社會融合。通過打好輔助就業、家庭支援、社區宣教等組合拳,為患者打通回歸社會的通道。
在區級服務中心的烘焙坊裏,瀰漫著黃油與麵粉的香氣。患者們在這裡接受職業康復訓練,製作的麵包、餅乾通過社區渠道銷售,收入用於激勵項目。家庭支援方面,北辰區建立家屬資源中心,通過健康講座、互助小組等活動,提升家庭照護能力。精防醫生進社區、進樓門的常態化服務,更讓專業指導觸手可及。患者小宋(化名)的主治醫師表示:“家屬的理解和參與,是患者康復的重要保障。我們希望通過系統培訓,讓家庭成為康復的‘加油站’和‘助推器’。”
北辰區創新打造精神障礙社區康復九大模組
小宋曾因精神分裂症多次住院治療,家人為照顧他幾乎放棄工作。加入北辰區個案管理服務後,他在康復醫生的指導下制定康復計劃,逐步恢復生活自理能力。通過參加服務中心的木工技能培訓,他掌握了簡單的傢具維修技巧,如今在社區便民服務隊中擔任兼職維修工,每月收入1500元。他的母親感動地説:“以前總覺得孩子沒救了,現在看他能獨立掙錢,我們終於看到了希望。”
未來可期:社會效益持續,形成良性迴圈
北辰區的社區康復模式正形成良性迴圈。截至目前,全區累計開展小組活動8032人次,建立個案檔案66份,培訓患者及家屬1182人次,預計年底可累積完成小組活動21014人次,培訓患者及家屬2109人次,為100名患者建立檔案。實現康復者就業率、社會功能改善率顯著提升,家屬滿意度達90%以上。患者王女士的家屬在滿意度調查中寫道:“以前總覺得孩子是社會的‘邊緣人’,現在看到他能自信地參加社區活動,我們全家都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北辰區的探索之路從未止步。下一步,區民政局將以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援項目為契機,建強康復體系和服務網路,讓專業服務延伸到患者家邊身邊;深化“村康”品牌建設,推廣農療服務模式;拓展輔助就業渠道,連結更多企業資源;完善智慧化平臺功能,實現服務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同時,通過經驗交流會、典型案例推廣等形式,將北辰模式輻射至更廣區域。
北辰區的“精康”實踐,是一場靜默而磅薄的生命禮讚。這裡沒有悲情的敘事,只有無數微小而堅韌的復蘇——患者們在編織籃裏找回靈巧,在菜畦中尋回尊嚴,在畫布上重繪自我,在烤箱裏烘焙新生。高明的話如春風承諾:“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顆蒙塵的心靈,都能在北辰的社區花園裏,重綻獨一無二的芬芳。”
“我們不僅要讓患者‘活下來’,更要讓他們‘活得好’。”北辰區民政局副局長張少陽表示,未來將持續聚焦患者多元化需求,構建“預防-治療-康復-回歸”一體化服務體系,讓每一位精神障礙患者都能在社會的溫暖中重拾希望,走向新生。
當夕陽染紅北辰的康復站點,那些曾困于黑暗的身影,正迎著暖光走向新的黎明。這方土地上的故事告訴我們:康復不是冰冷的刻度,而是有溫度的蛻變;關愛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無數雙手共同托舉的希望。
北辰暖光,正以溫柔而堅定的力量,照亮更多心靈的歸途。正如同伴支援項目的小志在繪畫作品中寫下的寄語:踏上新的征程,願你心中有火,眼裏有光。
(作者:吉寶剛 資料提供:中共天津市北辰區委宣傳部北辰區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