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得像初恋”!4月20日镇宁27个樱桃园开摘
在京津走廊的版圖上,天津市武清區白古屯鎮韓村依託鳳河沿岸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正逐步發展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重要鄉村。在這裡,1200余戶人家臨水而居,3200余位村民世代耕耘,碧波盪漾的河水不僅滋養著千畝良田,更見證著這個連續多年榮膺“五星村”的基層治理創新成效。
近年來,武清區委社會工作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協調機制辦公室統籌協調作用,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六治工程”走深走實,為鄉村治理注入強大活力。武清區委宣傳部牽頭德治教化組,指導韓村創新實施“黨建引領+文明實踐”工作模式,通過強化凝心鑄魂、踐行為民宗旨、倡樹文明新風,不斷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努力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如今,這個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的村莊,正以黨建為針、以文明為線,在阡陌經緯處織就鄉村振興的錦繡畫卷。
紅色根脈鑄就治理之魂
有了責任感與使命感,奮鬥便被賦予更深沉的意義。韓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主陣地,充分發揮黨員幹部、退役軍人等示範帶動作用,成立“先鋒”宣講團和“老兵故事匯”宣講團,邀請退役軍人為村內青少年講述參軍時期的崢嶸歲月,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記得住的故事,培養青少年愛黨愛國情懷,讓紅色基因植入心田。
“作為一名宣講團成員,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我們不僅擁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還能發揮自身作用,通過參與‘我在韓村為祖國祝福’‘永遠跟黨走’等主題紅歌會,廣泛傳唱村歌《武清韓村新風尚》,激發村民愛黨愛國熱情,讓大家更積極地參與到村莊發展建設中來。”村民蔡大爺説。
每逢“八一”建軍節,鳳河畔總會響起《強軍戰歌》的雄渾旋律。當退役軍人在臺上講述“我與軍旗的故事”,孩子們清澈的眼眸裏跳動著崇敬的星火;泛黃老照片上流淌的赤誠,讓年輕人觸摸到信仰的溫度;當《半塊銀元》的家訓被代代傳誦,紅色基因已悄然融入村莊的血脈。更令人動容的是,村民們自發地將祖訓家規鐫刻成木質楹聯,家家戶戶門前懸挂的不僅是對傳統的守望,更是對新時代文明公約的生動詮釋。漫步村中,“忠厚傳家久”與“創新業當先”的訓誡相映成趣,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在此達成完美共振。
韓村還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紅色資源和美麗鄉村建設新成果,揭牌共建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天津延安精神研究會、武清區委黨校等3個宣傳教育基地,同時打造10個文明實踐點。
為民服務潤澤治理之基
走進韓村就業驛站,綜合受理區、自助服務區、就業沙龍等功能區域寬敞明亮。作為武清區人社局第一個村級就業驛站試點,群眾可通過韓村就業驛站服務平臺全面了解基層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職能作用和服務內容,全面發揮基層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效能。據了解,依託韓村就業驛站,可及時了解村民就業需求,並與周邊多個工業園區內企業形成供需對接,方便村民求職應聘。
“就業驛站的建成,為農村勞動力與企業搭建了直接溝通的橋梁,實現農村勞動力‘蓄水池’與企業‘資源庫’的精準高效對接。接下來,我們將根據企業和求職者的需求進行精準匹配,提供求職全流程服務,並針對不同人群舉辦專場招聘,不斷開拓新的求職渠道,讓求職者、招聘企業充分感受到政府在就業方面推出的系列政策支援,幫助村民在家門口把‘飯碗’端得更穩。”就業驛站工作人員説。
除了就業驛站外,韓村還通過開展深受群眾歡迎的文明志願活動,推動服務群眾各項工作落到實處。2023年7月底,連續幾場大雨使村民王大爺家的屋頂受到一定程度損壞,70多歲的夫妻倆首先想到找黨組織幫忙。“村幹部王月元了解情況後,就跟我來家裏查看,隨後幫我們聯繫鎮裏城建部門,第二天鑒定完畢,很快就開始施工。在志願者幫助下,不到一個星期,房頂就修好了,還幫我們申請了相應的政策扶持。”村民王大爺激動地説。
作為“金色理髮師”志願者,張秀元每星期都到村裏老人家中義務理髮,談心事、聊家常,到目前已經持續了4年多,這些細碎的溫暖在剪刀開闔間編織成了“忘年交”的紐帶。在韓村,從“人幫我”到“我幫人”,每個人都在前進的道路上發光發熱,讓守望相助的鄉村文明在這裡蔚然成風……
“幸福”已成為韓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生動的注腳。如今,由黨員、群眾組成的300余名志願者匯整合文明風尚、文化健身、學習宣傳等多支特色志願服務隊,他們用行動傳遞溫暖,將群眾的“急難愁盼”化作“幸福清單”,將“幸福清單”化作365天不打烊的溫情守候。
學有榜樣,行有方向。在韓村定期舉辦的“益韓勵勤學,青春勇擔當”——益韓愛心分享會、“韓村青年説”線上分享等活動中,邀請到考取重點高中、大學以及進修研究生的優秀學子,分享自己的成長感悟、學習方法和青春思考,幫助村裏的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些精心設計的成長階梯,讓孩子們既看得見遠方的星辰大海,更記得住故土的養育之恩。
此外,仲夏夜的“崇德尚賢榜”頒獎典禮也總是牽動著全村人的心弦。自該村打造這個文明實踐品牌開始,已培育出160余位道德標桿,他們如同播撒在鄉野的文明火種,點燃了見賢思齊的燎原之勢。
産業興村譜寫共富新篇
近幾年,韓村充分挖掘當地獨有的資源優勢,創新鄉村文化發展模式,豐富拓展研學內容,打造特色課程體系,助推鄉村振興。
借助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契機,韓村推行“黨組織+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品牌引領”的群眾增收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紅薯哥手工坊、笑笑開心家庭農場,引導農民群眾大力發展蟠桃、紅薯、花生等特色産業。同時,積極整合全村資源,培育“津小韓”農産品品牌,圍繞品種改良、品質提升、品牌塑造和標準化生産體系,通過直播帶貨、開辦網店、製作宣傳短視頻等方式,實現線上直播和線下銷售相結合,進一步擴大特色農産品銷路,增加農民收入。目前,已累計整合包裝出售農産品近萬單。
依託延安精神韓村宣傳教育基地、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韓村實踐教育基地、武清區委黨校韓村教學基地和武清區鄉村人才振興大院服務示範基地等陣地資源,韓村通過開發課程培訓、紅色演出、特色餐飲、農業參觀等課程,策劃推出“韓村紅舞臺”主題文藝演出、“韓村大棚席”特色美食、農業産業基地參觀等研學內容,將研學課堂延伸至鄉村,積極推動“研學教育”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目前,韓村已累計接待各類培訓班10余個、共400余人。
“武清韓村新風尚,文明新風揚。幸福生活自己釀,共建我家鄉。武清韓村新風尚,追夢再啟航。感黨恩,跟黨走,攜手鑄輝煌……”去過韓村的人,一定對他們的村歌不陌生。站在鳳河古渡口遠眺,新時代的韓村正演繹著傳統與現代的精彩對話。在暮色中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村歌《武清韓村新風尚》的旋律再次響起,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治理的鏗鏘足音。(文/聞苧、陳靜爽,攝影/陳靜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