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粉是什么做的
“津門戎光·走進鄉村振興”網路宣傳活動走進津南區
“退役軍人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他們以軍人的忠誠與擔當紮根鄉土,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的錚錚誓言。”天津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網信辦主任馮文智在“津門戎光·走進鄉村振興”網路宣傳活動中表示。5月13日,這場以退役軍人為主角的網路宣傳活動走進津南區,通過鮮活的故事與實地探訪,展現退役軍人在鄉村振興中的生動實踐,凸顯軍民融合推動鄉村發展的強大動能。
退役不褪色:從“軍營”到“田野”的使命傳承
夏日的津南鄉野間,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在北閘口鎮正營村的稻田裏,植保無人機飛手陳世利正講述他脫下軍裝變身新農人的故事。“剛開始接觸植保無人機時,我覺得挺高科技的,不知道能不能學會。”軍人出身的陳世利面對困難毫不退縮,很快便掌握了飛行技術,成為一名專業的飛手。“2000多畝地,通過無人機,3-4天就能完成撒肥工作,效率太高了!”陳世利滿懷熱情地投入到鄉村智慧農業生産中,並且成為正營村村委會兩委委員。
在陳世利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退役軍人加入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正營村目前共有退役軍人93人,其中60歲以上的退役軍人有29人,為充分發揮退役軍人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正營村退役軍人服務站積極主動地為退役軍人更換牌坊上的光榮牌,為有需要地退役軍人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和住所,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正營村黨委書記蘇利軍介紹,每年3月和9月,服務站積極開展歡送新兵入伍和歡迎老兵復員的活動,營造尊崇軍人的良好氛圍。如今,在這些退役老兵的積極帶動下,正營村的“盈躍”牌大米暢銷全國,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從科技興農到社區治理,退役軍人始終以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我一直堅守的信念。”北閘口鎮鴻儒新園社區書記鮑國亮把軍人的優良作風融入到社區服務中,用“紅色文化”浸潤青年心靈。作為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鮑國亮認識到每一位退役軍人都是寶貴的財富,充分發揮退役軍人的力量,成立了“紅色傳承志願服務隊”。“在重大節日前夕,我們都會組織志願者們為社區裏的困難戶送去關愛,讓他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如今,退役軍人的身影活躍在社區治理一線,從安全巡防到扶弱助困,從環境整治到文化傳承,以軍人的執行力築牢鄉村振興的和諧根基。
這種從單向幫扶到雙向共贏的創新模式,正是北閘口鎮退役軍人服務站“賦能”理念的生動實踐。“我鎮現有退役軍人1000余人,其中重點優撫對象275人,通過招聘會和擁軍企業,我們每年幫助100多名退役軍人實現就業,並且依託退役軍人服務站常態化開展就業幫扶、走訪慰問、權益維護工作,同時積極組織退役軍人、軍屬開展參觀交流、紅色教育活動,切實增強退役軍人的榮譽感、獲得感、幸福感。”北閘口鎮退役軍人服務站負責人王維東介紹。北閘口鎮充分發揮退役軍人優勢,通過“模範引領、志願服務、紅色傳承”三維發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軍民合力:從“個體引領”到“全域振興”的路徑突破
不單是北閘口鎮,在津南區,退役軍人助力鄉村振興蔚然成風。小站鎮退役軍人齊熙彬憑藉對農業的熱愛和刻苦鑽研地精神,探索出一條種植、養殖、農業休閒的經營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如今,齊熙彬經營的盛坤田園家庭農場將農場內禽類糞便用於稻田施肥,形成種養迴圈閉環;通過“稻蟹混養”,實現“一田雙收”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益。在小站鎮的田野上,齊熙彬正以軍人的堅韌與智慧書寫著新時代的“鄉村振興答卷”。
“陳世利、鮑國亮、齊熙彬等退役軍人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做出了典範,激勵更多退役軍人投身鄉村建設,在産業發展、基層治理中發揮骨幹作用。”津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楊桂華介紹,下一步,津南區將持續深化退役軍人參與鄉村振興路徑,在産業振興、文化振興中展現更大作為,形成可推廣的軍民共建經驗。
從科技興農到基層治理,從個體引領到全域振興,津南區的退役軍人正以行動詮釋“退役不褪色”的誓言,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的紅色動能。展望未來,馮文智表示,天津將進一步深化“軍民融合”機制,通過系列主題活動引領社會各界走進鄉村、走近退役軍人,共同見證這支“永不褪色的先鋒隊”在鄉村振興偉大實踐中綻放光芒。
(文:徐斌 圖:活動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