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完美结合 冬奥会新建场馆将体现中国味
晨曦中的古棗林,鳥鳴清脆,炊煙嫋嫋。津城南隅,向陽河靜靜流淌,特色民宿、古樸路燈、靚麗別致的農家小院……這裡是天津市濱海新區小王莊鎮徐莊子村——一個全面優化村莊人居環境建設,舊貌換新顏的文明之地;一個産業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示範村;一個歷史悠久、發展迅速的天津市人居環境示範村、天津市鄉村治理示範村、天津市鄉村振興示範村。
莫言説,鄉愁是家鄉的紅高粱,風吹的時候不停搖晃;余光中説,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徐莊子村,這個承載著600年曆史的北方古村落,如今成為一處將“鄉愁”化為發展動能的現代田園典範。
生態為本:從“荒草叢生”到“詩畫田園”
走進小王莊鎮徐莊子村,村莊文化似錦、道路乾淨整齊、廣場歡聲笑語,一番美麗景象映入眼簾。誰能想到,這片樂土早年曾是一個處處荒草叢生的村落。
據介紹,徐莊子村是把以前的老徐莊子中學重新進行整修,把操場改造成現在的豐收廣場,把教室改成民宿,把禮堂改成會議中心,還成立了鄉村振興實踐基地,讓徐莊子村舊貌換新顏。
這座始建於明朝永樂二年、歷史悠久的北方傳統村落,很早以前是鎮裏困難村之一。提到以前的日子,村民徐大爺説:“我在這裡住了40多年了,之前這裡是‘颳風一身土、下雨一腳泥、家禽滿街跑、滿目是荒草’的偏遠小村落。現在這裡改造得特別好,變化很大。現在國家建設新農村,村民們都積極響應,通過環境整治,現在村莊環境大變樣,道路平整了,柴草亂堆和私搭亂蓋的現象都沒有啦!”
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鄉愁就藏在傳統的農家生活裏。徐莊子村堅持“留白留樸留綠”的原則,建設採用樸實自然,留住鄉愁的設計理念,以硬化、亮化、綠化、文化為主題,共硬化道路39000平方米、文化墻繪1800平方米、新增太陽能路燈170盞、建設兒童樂園600平方米、改造坑塘4個、建設棧橋2座,提升共用棗林300余畝、提升共用菜園20余畝,完成了從昔日“醜小鴨”到如今“白天鵝”的華麗轉變,而這每一處改造,都鐫刻著對鄉土本真的堅守。
文化為魂:記憶館裏尋根脈直播間中拓新局
在鄉村文化墻一邊,“鄉村振興實踐基地”八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六個展廳串聯起了徐莊子村的過去與未來,這裡,既是鄉愁的博物館,更是創新的試驗田。
徐莊子村所在的小王莊鎮發揮鎮村兩級主動性及創造性,拓展資源,建設徐莊子村鄉村振興實踐基地,積極拓展資源,吸引了以南開大學、湖北商會、中國網·特産頻道等為代表的社會資源和多家銀行保險掛牌入駐,全年接待訪客5000余人次,成為小王莊鎮鄉村振興的人才和智力支援的聚集高地。鄉村振興實踐基地共分為六個展廳,包括遊客接待中心、特産直播展廳、鄉野悅讀室、民俗文化展示廳、鄉村記憶館、産業服務中心。
民俗文化展廳內,烙印葫蘆、泥塑與舊農具靜述著農耕文明;特産直播展廳中,冬棗與雞蛋等特色農産品搭乘電商快車,飛入千家萬戶;鄉野悅讀室裏,村民與學子共沐書香,靜享閒適時光;裕農學堂更是將金融、醫療知識播撒鄉間,探索鄉村教育金融賦能新模式……讓文化“活”起來!基地將舊農具和高科技結合,遊客在這裡可以拿著農具,看著螢幕中的自己在“田地”裏幹活的樣子,沉浸式體驗農家樂趣。
産業為脈:三産融合沃野生金
走出鄉村振興實踐基地,旁邊便是數百年曆史的古棗林。每年秋季,豐收氣息飄溢於園林間,古棗樹盡情奉獻著自己的甘甜。古棗林深處,10間民宿錯落有致。徐莊子村以明清時期15.7畝“逢春”古棗林為歷史元素,精心打造了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的古棗鄉居民宿園區,目前共10間民宿,還配備了可接待團體遊客的各類設施。
鄉村之美,如何能長久保持?徐莊子村加快農業高品質發展,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大力推進現代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其中,以種植農業産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冬棗等。每年小麥種植約4500畝,每畝産量約300斤;玉米種植約4600畝,每畝産量約1000斤;冬棗種植約300畝,每畝産量約3000斤。同時,鼓勵合作社經營,天津軒轅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天津津泰順種植合作社,共承包農田1600畝。
在加快農業高品質發展的同時,徐莊子村鼓勵引導現有紙製品、塑膠製品等企業在圍繞綠色、低碳、深加工等方面,針對農業特色産品包裝,工藝品加工等領域下功夫,不斷強化高品質發展意識,使農工互補、相互促進、合力共贏成為攜手鄉村振興發展共識。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鄉村旅遊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徐莊子村以發展民宿經濟、組織農事體驗、弘揚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為突破口,打造古棗鄉居民宿園區,成立徐莊子村鄉村振興實踐基地,建設豐收廣場。濱海新區農民豐收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趕大集、首屆鄉村振興健步行、小王莊鎮冬棗節、油菜花節等一系列活動,讓徐莊子村成為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吹響鄉村振興號角的出發地。
下一步,徐莊子村將依託自身資源環境,乘勢而上,建設研學遊教育基地,擴大民宿經濟優勢,讓鄉村振興道路越走越寬。
未來為向:零碳小鎮繪就鄉愁新景
鄉村的美,美在樸實。一畝金黃、一片紅瓦、一池荷綠、一方石磨,皆是不同於城市的美,輕易間就能勾起人們對自然的嚮往,對家鄉的思愁。
徐莊子村,這個天津市人居環境示範村、天津市鄉村振興示範村,成為小王莊鎮打造山水鄉愁之源的一個縮影和典範。
“目前,小王莊鎮在發展農旅融合項目、建設‘零碳小鎮’、推動農業現代化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接下來將充分發揮好‘零碳小鎮’主體特色,傳揚全國革命老區精神,通過文化賦能、農文旅融合,提升‘研學遊’的內涵,開展紅色旅遊線路;進一步完善農業水利、道路、溝渠,通過改造提升北大港農場大棚,做大做強我鎮設施農業,引進優質良種,提升農作物産值産量,以‘新質生産力’推動小王莊鎮農業量質提升;做好鮮食玉米供給,進一步完善農産品産業鏈、供應鏈,提升農産品附加值,大力發展迴圈農業。此外,通過與天津農墾津港有限公司等企業的進一步密切合作,推進‘農業+’模式,提升全鎮農業産業的現代化水準,實現現代農業産業強鎮的目標。”小王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賈長龍表示。
徐莊子村,正以生態為筆、以文化為墨、以産業為紙,在渤海之濱揮毫一幅“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振興長卷。這裡的故事,是古老土地的覺醒,更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鏗鏘足音。(作者:聞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