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5500米、氧氣含量不足平原40%的“生命禁區”,常年積雪不化,平均氣溫低於零下10攝氏度,極端低溫能跌破零下40度。即使已是五月末,這裡依然寒風凜冽,大雪紛飛。此刻,“裝備特種兵”們正跋涉在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西藏向陽湖-雀莫錯二維勘探項目區,執行著可控震源的勘探保障任務。
“17號震源故障,機械師袁濱在不在?快來現場看看。”
5月28日清晨7點,對講機裏的呼叫打破了短暫的寧靜。正在車內和衣而臥的袁濱一個激靈坐起身,迅速搖醒身邊的年輕同事杜合瑞:“小杜,快!震源趴窩了,咱們得趕緊去看看!”
寒風裹挾著堅硬的雪粒,抽打在兩人身上,發出“沙沙”的聲響。背負著沉重的工具包,他們在稀薄的空氣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跋涉,終於抵達故障震源旁。經驗豐富的袁濱一眼就鎖定了問題——液壓油管破裂,油液正不斷滲漏。他探身查看駕駛室儀錶盤:“零下15度,油都快凍住了,得先啟動升溫。”
杜合瑞用力搓著凍得失去知覺的手指,呵著白氣説:“濱哥,這風邪乎得緊,比昨天還猛,要不……等風小點再修?”
“等不起!”袁濱斬釘截鐵,“耽擱一天,損失太大。氣象預報説後面還有強降雪,越拖越冷,越難弄。”話音未落,他已埋頭開始排查。
時間在刺骨的寒風中流逝。連續搶修近兩小時後,杜合瑞突然感到一陣強烈的眩暈——這是高原反應加重的信號。袁濱見狀,立刻停下手裏的活,從背包深處摸出一塊巧克力塞到他手裏:“第一次上5000米,能撐到現在,很不錯了。”説話間,袁濱自己卻劇烈地咳嗽起來——這是多次高原作業留下的老毛病。杜合瑞剛想勸他歇會兒,卻見袁濱已再次俯身趴在冰冷的震源設備上,緊握著扳手:“小杜,遞個19號的過來,咱換個法子試試。”
時針指向上午10點。經過數小時的鏖戰,破裂的油管終於更換完畢。袁濱深吸一口氣,嘗試啟動。瞬間,震源有力的轟鳴聲撕裂了高原的寂靜,重新回蕩在空曠的雪野。杜合瑞緊盯著儀錶盤上跳動的正常參數,高興地喊道:“濱哥,成了!”
袁濱拍了拍小杜的肩膀:“快通知震源班繼續施工,咱去傍邊盯著點,有問題也好及時解決。”
純凈湛藍的天幕下,勘探車悠然行進于瀲艷湖光之畔,劃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供稿人: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生産支援中心杜合瑞、曹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