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如何為與美國的AI競賽做準備
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29日文章,原題:中國如何為與美國的AI競賽做準備 中國正在加大力度構建不依賴西方技術就能運轉的本土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為與美國的長期技術競爭做好準備。華盛頓一直企圖減緩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為此採取出口管制和限制中國獲得美國資本、人才和先進技術的其他措施。但中國正予以反擊,努力提升自身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自立自強實力——如果成功,這種努力終將使中國不會輕易遭受美國壓力的影響。
人們可以在本週于上海落幕的一場人工智慧盛會(2025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暨人工智慧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編者注)上看到許多此類舉措,其間中國展示許多不含美國技術的産品。一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初創企業推出一種新的人工智慧模型,稱該模型比其他系統需要更少的算力和記憶體,更加適合使用中國製造的半導體。儘管中國晶片的性能仍與美國産品存在差距,但華為等中國企業一直在通過將更多晶片聚集在一起來提高性能,從而縮小差距。
中國還在這場大會上發表《人工智慧全球治理行動計劃》,呼籲打造跨國開源社區和安全、可靠開源平臺,允許用戶自由部署和改進中國的開源人工智慧模型。行業參與者表示,這不但彰顯中國為人工智慧制定全球治理標準的雄心壯志,還有可能削弱美國在該領域的影響力,因為美國領先的人工智慧模型並非開源模型。
在這場大會之前,中國發佈一系列旨在增強自身人工智慧實力的公告和投資規劃,包括快速提升發電能力和開展有關技能培訓等。這項全國性的行動由中國政府牽頭開展,包括國有企業、民營公司和地方政府在內的機構紛紛大力投資。
在全球人工智慧競賽中取勝具有重大意義。人工智慧有望對經濟和軍事産生顛覆性影響。人們認為,在該領域佔據領先地位對未來全球影響力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美國依然保持先發優勢,矽谷坐擁最受歡迎的人工智慧模型和最強大的晶片。特朗普政府正在採取措施以盡力保持美國的領先優勢。
不過,中國已經表現出全力發展國內人工智慧産業的意願。中國人工智慧初創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越來越受歡迎,提升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實現自立自強的希望。華為今年發表多篇論文,詳細介紹其研究人員如何在不依賴美國技術的情況下使用國産晶片構建大語言模型。“中國顯然在加強其人工智慧和計算生態系統方面取得進展。”智庫Seldon Strategies的創始人邁克爾·弗蘭克如是説。
儘管世界上最好的大語言模型仍是美國模型,但如今每個人都可以免費使用的最佳模型是中國模型。基準測試提供商Artificial Analysis的數據顯示,去年11月以來,中國最佳的開源模型的整體表現已經超過美國最好的開源模型。
中國還在其他領域大力投資,包括為國內數據中心提供更多電力以開發和運作人工智慧系統。摩根士丹利研究人員預測,在截至2030年的5年內,中國將斥資5640億美元建設電網,較前5年增長40%以上。如今中國的發電能力大約是美國的2.5倍,儘管美國也在增加發電能力,但預計未來5年該差距還會越來越大。中國教育部4月份發佈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626所普通高校成功備案人工智慧本科專業,遠高於2019年的35所。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北京中小學校都要開展人工智慧通識教育。
通過評估2024年至2025年2月期間參與DeepSeek論文撰寫的200多名作者的背景,胡佛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中國開展的一系列行動,已經為中國人工智慧産業的發展打造出了一條強大的本土人才輸送管道。(作者Raffaele Huang、Liza Lin,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