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丨讓城市留住記憶——山東持續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發展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遺産,彰顯著城市特色與美學價值。近年來,山東結合城市更新行動,持續推動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發展,留住城市記憶,豐富城市文化。
保護優先,守護城市風貌
通體紅磚,白色的歐式線條勾勒其中……在濟南市市中區百年老街上新街,煥然一新的省級文保單位108號英式聯體小洋樓成為新的打卡地標。
“我們保留了原有的結構,只對屋架進行加固處理,還通過傳統工藝對外墻進行修補,以保障歷史建築的整體性。”王府(山東)文物保護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利堯説,他們堅持“最小干預、修舊如舊”原則,最大程度保留建築中的城市文化記憶。
濟南以泉聞名,不少泉水都有悠久歷史,漫步濟南市歷下區的濟南古城(明府城片區)城市更新項目,隨處可見修繕一新的濟南泉景。
“我們在修繕過程中曾發現一處被民房佔壓的泉水,證實是名泉太乙泉後對其內部進行了清理,並在保護性開發後對外開放,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濟南古城(明府城片區)城市更新項目負責人張智説,明府城片區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旨在恢復其傳統風貌。
圖為7月29日拍攝的濟南明府城片區街景。(範文成 攝)
“我們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加大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力度,採取微更新、微改造的方法,積極保護修繕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王冠介紹,2024年,山東省共計投入13.4億元,對35片歷史文化街區實施修復;投入近1億元,對170處歷史建築或傳統風貌建築實施修繕。
重“面子”,更重“裏子”
煙臺市的奇山所城,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衛所城池之一,被譽為“煙臺之根”。然而,隨著城市高速發展,亂搭亂建、旱廁共用、沒有污水管道等問題不斷出現,困擾著奇山所城所處街區的居民。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近年來,當地啟動街區改造提升工作,對街區156個院落進行修繕改造。
“在修繕改造中,我們為1000余戶原住居民提供居住安置,強化老舊建築結構,重新鋪裝路面,還對電力、通信、供熱、供水等市政管線重新設計施工,保證每戶都能擁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奇山所城歷史文化街區提升改造項目負責人吳長壕説。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濟南。針對明府城西片區內老民居、老建築眾多,設施落後、線路老化等問題,當地引入直飲水系統和微型綜合管廊,完善了水、電、污等配套管線。
“目前我們已完成針對狹窄街巷相關基礎設施的改造,實現了雨污分流,專業管線入地。”張智介紹,施工完成後,將明顯提升街區公共服務水準。
復現“記憶”,也激發活力
作為青島的地域性民居建築形式,“口”“田”“日”等字形的裏院由西式洋樓與中式四合院巧妙結合而來,曾是不少市民兒時的回憶。
“早年間街上熱鬧非凡,靠街一側是自家店舖門頭,背後就是大家的院子,幾十戶人家共同生活在一個裏院中。”今年73歲的青島市民李學娟説。
隨著時代變遷和城市發展,老街區的環境問題逐漸凸顯。“房子頂棚開始脫落,大家只能把扯平的編織布固定在屋子的四角,防止墜物傷人……”李學娟回憶道,隨著越來越多的住戶搬離這裡,昔日門庭若市的景象一度變得冷清。
7月29日,在青島市大鮑島文化休閒街區,遊客正在購物。新華社記者張鐘仁 攝
近年來,為推進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加強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當地政府在做好居民安置的基礎上,對歷史文化街區的配套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改造提升,老舊裏院變身特色商鋪,大鮑島文化休閒街區應運而生。
絡繹不絕的遊客在餐吧中感受“日茶夜酒”的奇妙體驗;茶飲新寵“荷田水鋪”首家門店持續吸引遊客打卡;被保留加固後的斑駁屋墻成為夜晚3D Mapping秀的天然幕布……昔日的包子鋪、拉麵店、鐵匠舖正以更富活力的方式重生,喧囂聲再次迴響在這片街區。
青島環海灣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萌婕介紹,目前大鮑島文化休閒街區招商率接近90%,今年5月至7月,街區總銷售額達4400萬元,同比增長12%。
“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繼續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將山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融入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發展中,結合現代設計與科技手段,讓‘建築可閱讀、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記憶’。”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任海濤説。(記者張鐘仁、張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