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熱浪翻涌。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城北綠色低碳經濟産業園項目現場,機械轟鳴聲與山澗鳥鳴交織成奮進交響,以項目建設的速度與激情,彰顯湖北加快建成支點的力度與豪情,拉開竹山從“秦巴山區”向“全國新能源示範縣”躍遷的序幕。
竹山縣城北綠色低碳經濟産業園項目一期規劃圖
新地標力促“産業升級”
位於竹山縣城北的綠色低碳經濟産業園項目,由聯投湖北路橋集團建設,一期工程主要包含繞城一級公路和周邊片區開發兩部分建設內容,其中繞城一級公路全長7.209公里,總投資21.1億元,設計標準為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
作為踐行“中優、南聯、北擴、東控、西進”區域聯動戰略的核心載體,竹山城北綠色低碳經濟産業園自規劃伊始便肩負著破解發展困局、重構區域格局的使命,正朝著鄂西北新型城鎮化標桿與區域協調發展示範樣板的目標邁進。
它不只是以“山水城産人”融合發展為路徑的新型産業園,還是“做優縣城、做強三區、振興全域”發展佈局的戰略支點,也是拓展城市發展邊界、構建新型城鎮化體系、打造宜居品質縣城的民生典範,更是聯投湖北路橋加快推動産業升級的生動實踐。
竹山縣城北綠色低碳經濟産業園産城融合項目規劃
牢記囑託,建成支點。“在推進這個重點項目時,我們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關於提升支點産業競爭力的戰略部署,牢牢把握支點建設的戰略重心,加快推進傳統産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同時積極推動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在重點領域實現突破性發展,搶佔産業佈局先機,致力於通過項目建設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竹山縣城北綠色低碳經濟産業園項目經理鄧學永感慨道。
項目在規劃上立足“一破一立”兩大核心邏輯:一是破局,針對老城區建築密集、支線交錯導致的346國道過境交通擁堵痼疾,項目將穿城而過的國道主幹線改道至城區外緣,為産業集聚預留發展空間;二是立新,在交通優化基礎上,以繞城公路為軸線,串聯起橋東數字溯源基地、小漩智慧能源網、銅皮溝新能源裝備製造中心三大産業引擎,同步佈局民生配套,形成産城融合單元。聯投湖北路橋作為項目實施單位秉持“雙線作戰”施工理念,在破解老城區交通梗阻難題的同時,為區域産業升級築牢根基。
硬攻堅刷新“路橋速度”
作為建設主力軍,聯投湖北路橋堅持“聚力變革求突破,惟實勵新促發展”理念,統籌資源保障、強化全週期管控,通過BIM+智慧工地應用、低碳技術整合、生態修復示範等創新實踐,實現“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效統一。
繞城一級公路小漩1號橋跨高速施工
方向正確,速度才有意義。竹山建設正接過“十星高地、秦巴強縣”的大旗,在竹山城北綠色低碳經濟産業園建設現場,展開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面對地質條件複雜、施工難度極高的挑戰,項目團隊在確保安全品質的前提下,在秦巴山區刷新“鐵軍速度”。
項目總工程師劉紅介紹,今年1月,小漩1#橋的半幅貫通為項目建設按下加速鍵,這座全線控制性工程將空心薄壁墩垂直度誤差控制在1‰以內,節段間錯臺不超過1毫米。冬季施工期間,在刺骨的寒風中,團隊採用反向預應力預壓工藝替代傳統堆載預壓,將挂籃施工週期壓縮40%,最終讓這座大橋以完美姿態橫跨峽谷。
而在地下深處,明清隧道的貫通同樣考驗項目團隊智慧,面對Ⅴ級軟弱圍岩的挑戰。團隊創新採用“微爆破+機械開挖”組合工藝,在保障周邊居民安寧的同時,將單迴圈進尺從3米提升至4.5米,實現8個月雙幅貫通的極限速度。為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影響,項目實施“三級審批制”,配套移動式隔音棚降低噪聲,並在居民區設置噪聲監測顯示屏實時公示數據,以確保居民生活不受施工影響。
小漩1號橋左幅T梁架設完成
不僅如此,作為鄂西北首個“零碳産業園”試點,項目還將綠色基因貫穿始終,在效率與時間的“雙向奔赴”中,面對2700萬立方米土石方,團隊通過BIM技術優化土石方平衡方案,實現挖填方全部就地消納。挂籃施工、逐級邊坡加固等綠色工法,也將施工對生態的擾動降至最低。
在秦巴山深處,一場由智慧與汗水共同澆築的效率革命,為新時代城鎮化建設提供了鮮活樣本。“項目提前一年半竣工,對企業的戰略佈局和區域發展都具有里程碑意義。”項目副經理劉志林透露,工期優化直接降本增效,對片區發展而言,道路通則百業興,項目建成後將徹底打通區域交通動脈,帶動沿線産業集聚和就業增長,作為竹山縣“十四五”重大基礎設施工程,項目提前竣工將為秦巴山區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聚人氣探索“區域聯動”
竹山城北綠色低碳經濟産業園正在以“交通動脈+産業引擎”的雙重賦能,以“高品質”和“一體化”兩個關鍵詞,重構鄂西北山區的發展版圖,全面提升經濟集聚度、區域協同性和整體競爭力。如同一條巨龍蜿蜒于崇山峻嶺間的繞城一級公路,設計時速60公里,未來日均車流量預計達1.2萬輛,不僅使城區至通用機場的車程從50分鐘壓縮至20分鐘,更通過“沿路拓片”開發模式,釋放出3200畝産業用地。
竹山縣城區
湖北省“新春第一會”明確提出,大力實施區域聯動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區域協同力,其關鍵點在於強化縣域支撐,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竹山産業園的建設,突破了縣域發展格局。項目通過國道外遷拓展城市骨架、構建産城融合單元的創新實踐,為丹江口片區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轉型範式。在丹江口,聯投湖北路橋以橋梁建設為支點,撬動城市能級躍升——水都二橋的通車不僅將城市空間向江岸延伸3公里,更通過“15分鐘生活圈”的打造,使漢江兩岸從地理分割的“兩岸”變為功能融合的“一城”。龍山大橋的貫通則將環庫生態旅遊公路串聯成環,使庫區鄉鎮接入區域交通大動脈,沿線民宿、農家樂數量增長180%,真正實現“修一座橋,活一片經濟”,真正實現了“以城聚人”的願景。
這種“以橋為媒”的發展邏輯,與竹山“以路為鏈”的産城融合模式形成呼應,共同詮釋了湖北路橋“建橋就是建城市”的理念:通過基礎設施的精準投放,丹江口不僅破解了山區縣“空間受限、發展受限”的困局,更將橋梁工程轉化為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催化劑,讓每一座跨江飛虹都成為串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黃金紐帶”。
夜幕降臨,竹山縣城內的智慧路燈次第點亮,這些路燈不僅照亮了歸家路,更照亮了一個山區縣崛起的未來之路——在竹山,産業、城市、人文不再是割裂的單元,而是共生共榮的有機體,共同譜寫著新時代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壯麗篇章。(通訊員:胡岳詩童、周凡、黃沛)
審核: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