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在1980年到2010年间,马尔文公司在颗粒粒径检测的几个主要技术分支上均保持了稳定的专利申请量,在光散射法和超声法检测两个分支的专利申请量最大。

6月6日晚,一場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融合古典文學與當代音樂表達的新型演出形式——“聽見宋詞”專場音樂會,在武漢音樂學院編鐘音樂廳如約上演。音樂會以《明月幾時有——“聽見宋詞”》為題,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武漢音樂學院主辦,武音科研處、藝術實踐處與聲樂係共同承辦。

音樂會圍繞“宋詞藝術歌曲”的當代表達展開創作與呈現,作為2025年湖北省藝術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重要項目之一,項目由李歌教授擔任負責人,著名作曲家方石擔任作曲與藝術總監,著名詩人段晴擔任撰稿與導聆。音樂會共呈現22首新譜宋詞藝術歌曲,涵蓋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歐陽修、秦觀等宋代詞人名篇,由武漢音樂學院聲樂係多位青年教師聯袂首演。

回歸歌唱的宋詞:讓千年文學再度“聲”入人心

音樂會作曲者以抒情、親和、富於共鳴的音樂語言,重新貼近宋詞之美的嘗試,風格兼具抒情性與可聽性,旋律與音韻交織成詩,在聲樂、器樂與文學之間建立起情感的橋梁,也為觀眾打開了一種全新的“聽見宋詞”的方式。

作曲者方石介紹,本組“聽見宋詞”共22首(本場音樂會演出16首),歷時多年打磨,其創作思路強調三重目標:忠於詞意,契合神韻;情感為核,守正創新;旋律優美,朗朗上口,便於傳唱。無論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還是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都力求在音樂中再現宋詞的意象張力與情感深度。

精選經典詞作,涵蓋婉約與豪放兩大詞派

音樂會作品選擇既考量文學高度,也考慮大眾熟悉度,涵蓋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李煜、秦觀、柳永、歐陽修等十余位詞壇巨匠。

本場音樂會的16首歌曲中既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也有《阮郎歸》《鵲橋仙》等描繪日常生活、情意繾綣的小令。

結構上,作曲者巧妙安排婉約與豪放、男女聲部、快慢情緒的穿插搭配,形成整場演出張弛有度、情感流動的“詞樂長卷”。

音樂會尾聲,由全體歌手共同演唱的《三境》以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人生三境界”為主題,選取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辛棄疾(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詞句,以音樂結構層層推進,呈現“志向、堅持、頓悟”三重人生哲思,把音樂會推向高潮。

聽見宋詞,也是聽見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整場音樂會由武漢音樂學院聲樂係教師、學生、校友以及少兒等聯合演出,配器上採用琵琶、簫、竹笛等傳統樂器與鋼琴融合,配合水墨視覺意境、現場導聆講解,構建出一場聽覺與文化、歷史與藝術交相輝映的詩性解讀。

據悉,“聽見宋詞”計劃作為系列作品持續推進,並嘗試以數字出版、教材選用、青少年普及推廣等方式,讓宋詞音樂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通訊員:單金龍)

(審核: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