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開啟“高熱悶蒸”模式,特殊群體如何應對三伏天
三伏天到來,南方天氣開啟“高熱悶蒸”模式。中醫講究天人合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中醫理論來説天陽最強之時(即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是引陽補虛、消陰散霾的最好時機。7月18日上午,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舉行新聞發佈會,從中醫的角度,重點介紹三伏期間健康養生、疾病防治有關情況。其中,還提到了中老年人、兒童,以及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體需如何應對三伏天。
發佈會現場。(丁兆金 攝)
《黃帝內經·素問》有雲:“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三伏天作為夏季的“極熱時段”,在中醫理論中被稱為“長夏”,對應五行屬“土”,與人體“脾”密切相關。此時天地陽氣最盛,人體陽氣浮于體表,而脾胃陽氣相對虛弱。廣西高溫高濕,濕邪易困脾,導致“濕熱內蘊”——這正是三伏天易出現乏力、食欲不振、腹瀉、皮膚濕疹等問題的根本原因。
概括來講,三伏天的養生核心主要有三點:一是順應陽盛、借勢養陽。夏季人體陽氣外浮,體內“伏寒”易被激發,此時通過中醫手段(如敷貼、艾灸)可溫通經絡,驅散體內寒邪。二是健脾祛濕、化解內困。濕熱困脾是廣西三伏天的“健康大敵”,需通過飲食、運動等方式強健脾胃,促進濕氣排出。三是防微杜漸、冬病夏治。針對冬季易發作的慢性疾病(比如哮喘、鼻炎、關節痛),三伏天是中醫“冬病夏治”的黃金期,也是順應自然、調理體質的關鍵時段。
中醫講“藥補不如食補”,結合廣西氣候與居民體質特點,三伏天的飲食需緊扣“健脾、祛濕、清熱”三大目標,以飲食養生為法,藥食同源,健脾化濕。在起居養生方面,需順時調神,護陽避濕。運動養生則要輕緩適度,避免大汗傷津耗氣。
“三伏貼”特色療法是在全國範圍廣受喜愛的特色中醫療法,在廣西開展了多年,基於冬病夏治、精準調理的中醫理念,遵循溫通經絡、驅散內寒的治療原則。堅持“三伏貼”特色療法,能達到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哮喘(非急性發作期),消化系統疾病如虛寒性胃痛、腹瀉,骨關節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老寒腿等疾病的效果,調理畏寒怕冷、易感冒的“陽虛體質”等。
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工作人員現場展示三氣養生操功法。(唐志強 攝)
除了廣為人知的三伏貼,中醫“冬病夏治”還包含多種特色外治與內服手段,核心均是利用夏季陽氣旺盛的“天時”,通過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從根本上改善“冬病”(也就是冬季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的體質基礎。常可採用艾灸療法、中藥藥浴/熏洗、穴位注射、內服溫陽方、拔罐/刮痧等治療方式。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中醫特色建設科主任梁明坤認為,三伏天更應多關注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問題。
中醫認為年老體衰,臟腑功能衰退,尤其脾腎陽虛或氣陰兩虛者多見,正氣不足,抵禦暑濕邪氣能力差。
(一)重中之重是避暑降溫,建議避免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外出,居家保證通風,早晚涼爽時開窗,合理使用空調或風扇,空調溫度設定在26℃-28℃,避免直吹,穿著寬鬆透氣淺色衣物。
(二)主動、足量、科學飲水。即使不渴也要定時、少量、多次飲水,以白開水、淡茶水為佳。在出汗較多時,可適量飲用淡鹽水或含電解質的飲品,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加重心臟負擔。食療上可飲用生脈飲益氣養陰生津、酸梅湯生津止渴、綠豆湯清熱解暑,脾胃虛寒者少加或不加綠豆,可加陳皮。
(三)清淡飲食,顧護脾胃。飲食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鮮蔬果,如冬瓜、絲瓜、黃瓜、苦瓜、西瓜皮解暑利濕,適量優質蛋白,如魚、蛋、豆製品。避免油膩、辛辣、生冷,冰鎮飲料、冰淇淋易傷脾陽。中醫強調醒脾化濕,可食薏米赤小豆粥健脾利濕、山藥粥健脾益氣。
(四)保證休息,避免勞累。保證充足睡眠,避免劇烈活動和情緒激動。如有身體不適,立即就醫。
兒童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未完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更易吸熱和散熱,新陳代謝旺盛産熱多,出汗調節能力相對差。
(1)“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尤其脾常不足,易被暑濕所困,應嚴格避免高溫時段外出。尤其避免陽光直曬嬰兒車。外出時,應做好防曬準備(帽子、防曬衣、遮陽傘)。三伏天應為小朋友創造涼爽環境,居室通風降溫,空調溫度建議設定在27℃-28℃,避免風口直吹,注意腹部保暖。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幹爽,預防痱子。
(2)科學補充水分,鼓勵孩子多喝白開水、少量多次。母乳餵養嬰兒按需餵養即可。可適量飲用綠豆湯、冬瓜湯、西瓜汁。避免含糖飲料和冰鎮飲品。飲食清淡易消化,保證營養均衡,多吃新鮮蔬果。食物要新鮮、衛生,嚴防食物中毒和急性胃腸炎。避免油膩、煎炸、過甜食物。可適當食用荷葉粥、小米粥健脾養胃。
(3)穿著方面,宜穿透氣吸汗的棉質衣物。出汗後及時擦乾或更換衣物,避免著涼。還應密切注意孩子精神狀態、食欲、體溫、出汗情況、大小便,警惕煩躁哭鬧、精神萎靡、皮膚乾燥發紅、尿量減少、發熱等中暑或脫水跡象。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腎病等慢性病患者,三伏天要加強防護,做好疾病控制是基礎。
(1)嚴格遵醫囑規律用藥。這是重中之重。絕不能因天氣不適而自行減藥、停藥。三伏天是心腦血管事件高發期,降壓藥、冠心病用藥等必須按時按量服用。還應加強病情監測,增加血壓、血糖、心率、體重等的監測頻率。認真記錄,發現異常波動,如血壓過低或過高、血糖控制不佳、心慌氣短加重、水腫等,及時就醫。
(2)格外重視避暑、補水、休息。慢性病患者比健康人更需注意避免高溫高濕環境,保證充足水分,保證良好休息和睡眠。心衰、腎病患者需限水,應根據病情諮詢醫生飲水量。
(3)飲食管理應個性化。
①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應遵醫囑低鹽、低脂飲食,注意血壓的監測。
②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總熱量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保證水分。水果攝入需謹慎,注意監測血糖。警惕因食欲不佳而減少進食導致低血糖,或因貪涼進食過多水果/冷飲導致血糖升高。
③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應清淡飲食,避免産氣食物(如碳酸飲料),保證營養支援。注意空調溫度,避免過冷誘發咳喘,保持空氣清新(避免二手煙、油煙)。
④腎病患者應嚴格遵循醫囑控制水、鹽、鉀、磷、蛋白質的攝入量。
慢性病患者在控制好原發病和堅持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可在中醫辨證指導下,考慮運用中藥或食療進行輔助調理。氣陰兩虛明顯者,可考慮生脈飲類方。濕熱內蘊明顯者,可考慮清暑益氣湯、藿香正氣類。脾虛濕困者,可考慮參苓白術散健脾化濕。
通過中西醫結合的理念和方法,採取積極主動的防護措施,特殊人群也能在三伏天裏安然度夏,最大限度地減少健康風險。如有任何不適或疑問,務必及時就醫諮詢。(唐志強)